五年如一日,視之為己出
秦宗華結對資助孤兒二三事
發布日期:2017-09-29 瀏覽次數:18864
“身材瘦弱,半倚半坐在板凳邊緣,怯生生的,只吃白飯,不敢夾菜……”談起第一次邀請結對孤兒韋磊來家做客的情景,秦宗華至今記憶猶新。
轉眼間,5年過去了。如今,這個怕羞的“少年閏土”已經成為秦宗華家庭的“準一員”,相處融洽。
父母雙亡,7歲成了孤兒
韋磊今年17歲,家住和縣石楊鎮,一個相對偏遠、經濟欠發達的鄉村,農民大多外出務工。韋磊的父母亦不例外,靠外出打工養活一家人,生活雖然艱辛,但也無憂無愁。
然而天有不測風云。2007年,也就是韋磊7歲那年,他的父母在外不幸遭遇車禍雙亡,臨終前未見到孩子一面,沒有一句遺言。
肇事者逃逸至今無果,韋磊就此成了孤兒,沒有經濟來源,沒有賠償金,一直跟隨體弱多病的爺爺、奶奶,靠微薄的農耕收入生存。幸有叔叔、嬸嬸以務工收入周濟,勉強得以維持溫飽。
俗話說:“福無雙至,禍不單行。”2011年,噩耗再次降臨這個家庭。韋磊的嬸嬸林阿靜患上了頑癥紅斑狼瘡。
“全家生活重擔,都落在他叔叔一個人身上。我一邊治病,一邊照顧兩個孩子,還要兼顧韋磊。”林阿靜說,自從她患病后,一家人都在掙扎和無奈中生活著。直到2012年的一天,一對熱心夫婦主動上門結對幫扶,艱難處境才得以緩解。
這對熱心夫婦就是秦宗華和他的愛人。
領養未成,結對資助孤兒
秦宗華,中共黨員,和縣人,今年41歲,2011年10月加盟和縣皖能天然氣有限公司,現任和縣皖能天然氣公司支部組宣委員、綜合管理部副經理(主持工作)。
提及結對撫育韋磊的初衷,秦宗華說,9年前,汶川地震發生時,他和愛人看到災區不少孩子因家人遇難而成為孤兒,夫妻二人合計領養一個災區的孤兒。但經向民政部門咨詢后得知不符合領養政策而作罷。
2012年,得知韋磊的情況后,夫妻二人趕赴石楊鎮韋磊家實地探望。“家里非常窮,沒有一件像樣的東西,僅有的家具都是幾十年前的。”秦宗華回憶說,第一次見韋磊的印象是,膽子非常小、不敢說話,性格很內心,但學習成績很好。“家中房屋雖然破舊,但剝落的墻上貼滿了獎狀。”
通過實地考察、多方了解,秦宗華全家一致決定,長期資助韋磊讀書及日常生活,彌補他所缺少的親情關愛。
碰巧的是,秦宗華的兒子秦睿陽剛好與韋磊同年,兩人性格相投,一見如故,很快發展成為好兄弟。
于是,“結對”變成了“結親”,韋磊很快融入了這個家庭,成為家庭中的一員。
一次失聯,全家滿街找人
在完成了9年義務教育后,韋磊又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省重點中學——和縣一中。
以韋磊中考的成績,是完全可以進一中“實驗班”(尖子生班)的。但他考慮上實驗班要住校,集中學習頻率過高,可自控時間少,無法照顧家里,減輕家庭負擔。于是,他主動申請選擇了普通班。
韋磊乖巧懂事的性格,感動了叔叔嬸嬸。為了讓韋磊安心學習,嬸嬸林阿靜一咬牙將自己的兩個孩子丟在農村老家,只身來到縣城租房子照顧韋磊生活,順便治病。
“他不調皮,話很少,很愛學習,一天到晚,書不離手,躺著床上都看書。”談到韋磊,林阿靜贊不絕口。
從偏遠的鄉鎮,轉入縣城上學,韋磊離秦宗華家近了,相互走動更方便。
每個周末,或者嬸嬸回老家務農的時候,秦宗華都會把韋磊接到家里,給他加餐,促膝談心,聊一聊學習、生活,談一談人生、理想。
有一次,到了吃飯時間,韋磊沒有準時到家。一家人左等右等都沒等到,打電話問學校老師,老師說,韋磊離開學校了。
“不會出什么事情了吧?”這下,可把家人急壞了。“全家分頭出去找。”爺爺發出了命令。
秦宗華和他的家人跑遍了韋磊可能去的地方,就連韋磊不愛去的網吧也都逐一排查,最后在一個修車鋪前找到了他。
原來,韋磊所騎的自行車被釘子扎破了車胎,四處找地方補胎,浪費了時間,因舍不得電話費,而沒打電話告知。
“那次,我批評他了。提醒他,以后再急再忙,也要給家里打個電話,不要舍不得一塊錢電話費,讓家人擔心著急。”秦宗華說,在他的印象中,這是他第一次、也是唯一一次批評韋磊。
南京治病,全家輪流陪護
韋磊的到來,讓秦宗華一家改變了一個習慣:給孩子買衣物、學習用品,由一份變成了雙份。左鄰右舍都說,秦宗華家有一對雙胞胎兒子。
“韋磊上一中,睿陽上二中,雖然不在同一學校,但在同一個年級,在學習上相互扶助,激勵進步,關系很鐵,讓我感到很欣慰。”秦宗華說,自從韋磊進入這個家庭以來,不僅沒有給家庭帶來負擔,反而讓家庭變得更加和諧、美滿。
秦宗華的父母對韋磊更是疼愛有加。“對他比自己的親孫子還要親。”一到了周四、周五,爺爺奶奶就開始念叨韋磊了,擔心他營養不夠,影響長身體。
2016年9月,剛剛開學不久的韋磊,突發急性“氣胸”肺病,在當地醫院治療無果后轉入南京,住進了江蘇省中醫院,一個多星期才好轉。
“住院期間,秦宗華一家輪流陪護,特別是兩個老人,和縣、南京兩地奔波,忙前忙后照應孩子。”韋磊的嬸嬸林阿靜說,韋磊在和縣住院期間,秦宗華夜夜留守病房陪護,視如己出,真讓人感動。
面對十萬元的醫療費用,秦宗華積極與醫院方面溝通,得到了部分減免,同時,發動單位同事、社會各界捐款,多方籌措。
出院后,秦宗華又聯系了多位老師幫韋磊補課。
2016年11月,韋磊攜一面錦旗來到和縣皖能公司,向所有捐款資助他治病、學習和生活的叔叔阿姨們表示感謝。
用心呵護,關注心理健康
持續5年,結對資助孤兒。一路走來,秦宗華感觸最深的是心理健康輔導。
由于缺乏關愛,很多孤兒性格孤僻、內向,容易走極端。因此,韋磊的心理健康問題,一直是秦宗華夫婦最擔心的,為此,付出心血也是最多的。
秦宗華認為,如今,黨的政策好,孤兒的生存和教育都是沒有問題的。然而,對孤兒親情上的關懷、情感上的關愛以及心理健康教育,這是政策難以覆蓋到的,需要社會力量來參與,需要熱心人持續用心呵護,才能打開孤兒塵封的心扉。
“我們剛開始接觸的時候,明顯感覺,他在內心深處抵觸你,對你警戒,你和他說話,你問一句他答一句。他很少主動說話。這說明他害怕你、不信任你。”秦宗華說。
通過觀察,秦宗華發現,韋磊和秦睿陽交流無障礙,無話不談。于是,他就從秦睿陽入手,每次去看望韋磊或者喊韋磊來家做客,出去游玩、逛街,都會帶上秦睿陽一起,讓他倆充分溝通,逐步放下戒備之心。時間長了,韋磊就慢慢融入了這個家庭環境,逐漸接納了大家。
秦宗華說,特別是去年生病住院后,韋磊和一家人的關系變得更加親密了。學校、家里的事情,什么都會主動和他說。
不過,細心的秦宗華還是發現了一個問題:韋磊和家人在一起會有說有笑。但在陌生人面前,很少說話。為此,秦宗華經常鼓勵他大膽與人交流,刻意鍛煉他的交際能力,努力培養他的溝通、協調能力,期望他將來能很好地適應社會。
愛崗敬業,單位紅色標兵
在韋磊面前,秦宗華是個可愛的大叔,憨厚、幽默、人緣好。可在同事眼里,秦宗華卻是一個“工作狂”。
“他干事情太細了,材料到了他手里,一遍又一遍地看,一遍又一遍地改,總是在雞蛋里挑骨頭。”“他這人,好鉆牛角尖,工作上原則性強,不符合要求的事情,你跟他磨上半天,他也不給你辦。”同事對秦宗華的印象,他在工作制度面前,只有俠骨,沒有柔情。
工作之余,秦宗華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公益活動。他響應和縣“創建文明城市”號召,帶頭參與各類宣傳服務活動13場次,推動和縣皖能天然氣公司申創并榮獲“縣級文明單位”。今年,他組織公司全員開展了以“學雷鋒比奉獻”為主題的公益活動,帶動廣大黨員、團員、青年,深入街道社區開展公益服務11場次,爭創“青年文明號”。
和縣皖能天然氣有限公司總經理、黨支部書記程度貴說,秦宗華作為一名年輕的“老黨員”,黨員意識強、黨性覺悟高、業務能力棒,得到了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群眾的高度認可,既是親切的“秦委員”,又是公司的“筆桿子”。2014、2016年度兩次獲得安徽省天然氣“優秀共產黨員”榮譽稱號;2015年度獲得安徽省天然氣“優秀黨務工作者”及“優秀員工”榮譽稱號;還連續4年獲得和縣皖能天然氣“總經理特別獎”。
“他為人低調,資助孤兒一事,很少在人前說起。”說起秦宗華堅持5年結對資助孤兒,和縣皖能人無不欽佩。(省天然氣公司總辦室/柳書節 供稿)